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今天凌晨宣布,AOL已经同意收购该网站。收购之后,TechCrunch网站及其所属资产将归AOL 技术网络公司所有,但TechCrunch将继续保持新闻独立性原则。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随后在TechCrunch上发表博客文章,解释了出售的原因。

阿灵顿透露,AOL最早是在今年5月份向其询问收购TechCrunch可能性的。当时AOL首席执行官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出席了TechCrunch Disrupt大会,并于演讲者休息室与阿灵顿进行了一番闲聊。阿姆斯特朗开玩笑的说:“我们希望收购你们的网站,但是想了解你是否会留下来。”阿灵顿称,自己精力充沛,并且在TechCrunch过得非常开心,很有可能这一辈子都会留在这个网站。随后,双方在7月下旬再次开始收购方面的磋商,而商讨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保留TechCrunch原班人马以及网站风格。

阿灵顿表示,事实上他感到非常的疲惫。疲惫的原因不是在于写作或者在活动上演讲,而是由于该网站一直出现各种技术问题,而他们却不能聘请足够的、合适的优秀工程师。但是即使能够找到这些工程师,但如何让他们一直保持工作上的快乐却成为了另一个问题。因为TechCrunch不像硅谷的大部分初创企业,其核心在于写作的人员。TechCrunch并非一家由工程师驱动的公司。

AOL并购后将可以完美解决该问题。他们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博客网络,一旦TechCrunch加入AOL,将不必再担心技术问题。因此,从而可以将工程资源专注于更加高端的工作上。

阿灵顿称,随着谈判的深入,他认为AOL非常适合TechCrunch。AOL已经拥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博客,并且有庞大的销售队伍,同时TechCrunch还可以利用AOL内部的活动组织团队。因而从产品和业务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搭配。

阿灵顿指出,TechCrunch之所以停止与其他竞价者的谈判而选择AOL的最终原因是,该公司优秀的管理团队。他认为AOL对未来拥有广阔的视野,他们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是至少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全力以赴。AOL公司里没有人会抱怨不了解公司正在尝试做什么。

此外,AOL对社论内容的积极追求也是促成该笔交易的重要原因之一。阿姆斯特朗曾向阿灵顿表示不希望TechCrunch的丧失原来的风格。他还提到,TechCrunch在认为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自由的对AOL进行批评。双方签署的协议也完全反映了这一点。

阿灵顿表示,TechCrunch可能会建立一个内部检查机制以确保不会为了保持社论独立性而过多的批评AOL。

最后,阿灵顿透露,他完全愿意在AOL逗留一段非常长的时间,并且AOL也给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使TechCrunch的整个团队至少留职三年。

在中国,但凡关注web2.0,关注互联网投资的人,没有不关注TechCrunch这个博客站点的。TechCrunch由互联网方面的律师Michael Arrington建立的博客网站,目前成为关注互联网和创业的重量级博客媒体,是美国互联网产业的风向标,里面的内容几乎成为VC和行业投资者的投资参考。主站博客的订阅人数上百万,还不包括整个公司几十个分站的用户。基本上,Michael Arrington就如IT业界的纽约时报总编辑,他随意在博客中扔出一篇文章,就能引发业界的关注。以影响力论,tc在互联网界,很快将超越老牌媒体cnet。TC早前的大部份文章由Michael Arrington自己撰写,第一篇文章于2005年6月11日发表。现在TC雇佣了很多传统媒体的编辑,组成了10多人的团队,每天主要的工作是接收和分析头一天全球各地发来的邮件,并整理成文章发布出来。但TC上鲜有中国互联网的文章,出来了几篇,也让人觉得TC的了解太过肤浅,且和政治挂钩,另中国人不爽。前一段时间,著名博客媒体CW站点的中文区关闭,比如G速客宣布停止更新,引发了一系列讨论,中国是否有博客媒体,博客媒体在中国的出路如何等。其实,在中国,独立的博客媒体是有的,但要出现TechCrunch这样重量级(起码在国内属于重量级)的博客媒体,还有很长路要走。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TechCrunch,这确实是个好命题,值得好好分析。 1、中国缺乏有独立人格的媒体人,或者说独立精神的媒体人缺失。 虽然一个IT网络媒体,本不应该由一个IT媒体人来建立,但要想成为独立的IT博客,首先你必须成为一个媒体人。中国目前还缺乏有独立人格的媒体人,大部分人有了网站,有了影响力后,首先不再取悦读者,而是取悦广告客户。任意删帖,任意删除评论,自由地泛滥地使用自己的媒体能量。我们看过太多的个人网站,因为初期的人气飙升,很快失去自由和独立意志。这样的网站,长久不了,影响力也日渐式微。 2、中国的创业环境还很差,创业精神还不够 TC主要报道的是欧美的创业型公司,特别是硅谷的小公司,它热衷于报道并挖掘其投资价值。创业环境好的地方,每个创业者都有自己的价值主张,通过TC来传播开来,就不仅仅是中国的创业者的小圈子的局部沟通。我们的大媒体,比如新浪科技,天极网等IT和互联网专业媒体,对创业确实有关注,奈何其中更多是充斥着商业铜臭的大公司占据着读者的实现,小创业公司发出的声音,实在影响有限。很多创业者也不愿意外面的人评论自己的公司,还有一个原因是怕自己的创意被抄袭了去。TC关注创业,但不怎么关注中国互联网,一方面是语言的隔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还太缺乏创意,缺乏创新只懂抄袭的故事,TC不感兴趣,我们的读者似乎也提不起精神。连web2.0的翘楚腾讯Qzone,校内网等都是抄袭的产物,报道谁能提起TC的兴趣。中国又有多少本来就缺独立精神的博客愿意日以继夜地报道,而不求回报? 3、中国资本市场不健全,VC不多 TC因为报道了一些公司的发迹,而受到VC追捧,比如Youtube的被google收购,Facebook的A8平台发布以及不断崛起等。中国的很多风风火火的投资,投资人看中的是它的热度,到头来都被泼了凉水。而那些成功的投资,初期却都是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名气的。比如对盛大的投资,对完美时空,巨人等,都是低调做事的典范。中国资本市场不健全,靠媒体来挖掘新机会的VC几乎没有,媒体博客得不到正反馈,也就催生不了TC在中国的发生。 4、中国博客媒体,更多充斥着吹捧和谄媚,注定长不大 中国IT业不缺有想法的博客,比如keso,比如项立刚,比如更多关注小领域的咨询人士的博客。但他们依然囿于自己的视野过窄,甚至偏见,而成不了获取全面信息的博客媒体。当然,keso和项立刚等人,根本也不想成为一个媒体。中国的博客媒体中,我看到了很多吹捧和谄媚,对企业大大夸好的文章随处可见。而一些人,虽然名义上假借对企业进行批评,实际还是对另一些企业的献媚。比如孙永杰,他是IT圈著名的多产博客,但他关注的领域太窄,对intel和微软大家吹捧,对AMD和linux却大加打击。这样的吹捧博客,即使有数百万访问量,也成不了独立的博客媒体。相反,在社会文化领域,我们有很多独立博客,非常受人欢迎。比如和菜头的博客、老虎庙的博客,都比我们的IT博客受人尊敬。 还好,中国人写博客的人非常多,没有综合的TC类的媒体,我还是可以看到更多像Keso这样的有独立思想的博客,这也是一个幸事。如果这样的中文博客也绝迹了,还好我们能看懂TC这样的老外写的博客,也算幸运。毕竟,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自由的时代。